元
搬进好房子 实现安居梦
立冬后的第一场雨不期而至。迎着瓢泼大雨,车辆行进在崎岖的山路间。
西盟县中课镇党委书记罗忠强不免有些担心起来,现在正是群众建房收尾的关键时期,遇上大雨,工程进度又要被耽误了。
在中课村六组,岩吹的媳妇叶青正在收拾房间,隔壁即将竣工的新居与破旧的老屋形成鲜明对比。“再过些日子我们就可以搬进新房子住了。”叶青高兴得合不拢嘴,“如果不是党的政策好,我们做梦也想不到能住进这么漂亮的新房子。”中课镇中课村六组是一个佤族聚居村寨,按照“整组搬迁、整体推进、整体脱贫”的思路,中课镇启动了佤山精准推进脱贫攻坚,村里安居房已连片而起。目前,99户易地搬迁户建房已全部竣工,待陆续装修完成,年底前便能入住。
岩吹家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西盟县自实施边境民族特困地区农村安居工程建设项目以来的一个缩影。
去年,西盟县把安居工程作为扶贫的切入点,全力推进。目标为在2016年底前完成覆盖12846户41368人、涉及7个乡镇35个行政村的全县农村安居工程建设。
在政府配套资金的扶持下,村民通过优惠贷款加自筹资金的方式建设安居房。“项目最初启动时,资金短缺成为群众建房的一大障碍。” 西盟县副县长王童介绍,西盟县是一个集“老少边穷”为一体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历史欠账多,基础差,底子薄,自我发展能力弱。部分少数民族群众认为,祖祖辈辈都住惯老房子了,虽然大数上政府有补助,但自家没多少钱,不想借钱盖新房子。
家住勐梭镇秧洛村博航八组的岩昆最初也很犹豫,“但是有这么好的政策扶持,我还是想拼一拼。”这位32岁的佤族汉子告诉记者,盖新房差不多花了15万元,除政府补贴4万元,各种项目整合资金4万元外,他自筹了2万元,并向银行贷款5万元。
岩昆家种了20亩的甘蔗、蔬菜,家里还养一些猪和鸡,年毛收入大约3万元。对于所欠贷款,坐在新房子的客厅里,岩昆表示现在还有政府在产业方面的扶持,还款有底气。
培植新产业 鼓起钱袋子
脱贫之道在于帮助群众发展产业,增加就业,实现增收。“在解决群众安居工程建设的同时,党委政府也在积极探索,在产业发展上广开思路,在群众致富上狠下工夫,尽早实现脱贫目标。”县长曹鸿迎说道。
目前,西盟县正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养殖经营模式,做好冬瓜猪产品深加工;组建佤山高峰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与“云南三江并流农业科技股份公司”初步达成肉牛养殖合作协议,引导村集体和群众将项目扶持的圈舍、牲畜等以股本金的方式入股,通过资产股权化的方式,更有效保障财产收益权;推行土地流转,让会种植的扩大种植面积,会养殖的扩大养殖规模,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以大户带农户发展经营,增加群众收入。
西盟县巩固橡胶、茶叶、甘蔗、咖啡种植面积,同时大力推进林下资源开发,发展林下生物药业种植,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全县种植砂仁、刺竹、草果、石斛、灵芝、天麻共计16457亩。充分利用西盟雨水充沛的气候优势,按照河谷地区做优、山区做特的思路,做足秋冬季农业开发,做好米荞、冬玉米、冬马铃薯、冬早蔬菜的种植。
“西盟是一个直过民族县,地方之间发展差距大。很多经验不实用。我们只能消化一些新的理念,同时探索创新出适合西盟发展的新路子。”王童说道。新的探索激发出新动能,目前全县特色产业发展已呈现出了河谷橡胶绿、台地甘蔗壮、半山茶飘香、山顶树茂密、林下增收入的一幅幅美丽画卷。
“佤部落勐梭龙潭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其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湖泊、湿地等自然景观和龙摩爷圣地、祈雨洼等景观每年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曹鸿迎介绍,全县在巩固提升现有旅游资源的同时,努力盘活资源,将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植入到乡村旅游中,通过培植乡村旅游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优质的资源让西盟先后荣获“中国最美风景县云南十佳”“中国最美休闲度假旅游名县”和“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称号,接待国内外游客166.3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07亿元。
过上好日子 同步奔小康
在西盟,发生巨大变化的不仅是基础设施,村容村貌,还有村民的思想。当地政府提出“安居工程、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素质提升、后续管理”5大工程建设目标,让勤劳致富、自强自立的意识在这里落地生根,逐渐增强。
“毛胡子”王乔有在西盟县勐梭镇秧洛村的佤山上小有名气,从上世纪70年代随部队来到佤山,他就没有离开过。
“当年他们刀耕火种、能歌善舞,用盐巴辣椒拌饭吃,男女老少赤着脚走在山路上,主要以打猎、采野菜过生活。” 坐在自己创办的“佤王”庄园里,63岁的老王讲述着对佤山最初的印象。
山高路远、偏僻闭塞,生存条件艰苦,贫困一直伴随着山村佤族同胞们的生活。“我老家在石屏县,那时回趟家,来回要走20多天。现在路好走了,早上出发,下午就可以坐在老家的院子里吃烧豆腐了。路通了心也就通了,村子富裕了,社会更和谐了。”
在佤山生活了40年,老王见证了佤山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正在经历着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直过民族”一朝换新颜的变革。
在老王的眼中,党委、政府组织劳务输出、安居工程、培育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阿佤人民正一步步过上幸福安康的好日子……
脱贫攻坚战让佤山有了驶上脱贫致富快车道的机遇,阿佤人民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大山,看到更精彩的世界。“为加快群众增收,党委、政府通过技能培训,组织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发展绿色经济。去年全县外出务工10726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26.64%。”曹鸿迎介绍,外出打工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收入的增加,也将现代文明带进了这个大山深处的直过民族,使得他们的整体素质、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实施安居工程建设,人畜分离,厨卫入室,提升生活质量,过去“脏乱差”的居住环境,变成了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民族生态旅游业,拓宽贫困群众的增收致富渠道;做实做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今天的阿佤人民“一夜之间跨越千年”过上了好日子,再次谱出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曲。
元